美好学苑:太极禅网,投资禅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332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嵇康:养生论

[复制链接]

15

主题

21

帖子

121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21
QQ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3-7-4 21:49:0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嵇康:养生论
嵇康(223-263),三国时曹魏文学家。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早年丧父,家境贫困,但仍励志勤学,文学、玄学、音乐等无不博通。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。曾任中散大夫,史称“嵇中散”。他的诗今存50余首,以四言体为多,占一半以上。如:“人生譬朝露。世变多百罗。茍必有终极。彭聃不足多。”
嵇康同时也崇尚老庄,讲求养生服食之道。“嵇康著《养生》之论,而以傲物受刑。”(《颜氏家训·养生》)他虽然因政治原因只活了40岁(为司马昭政权所杀),但在中国养生学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他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,进行实践颇有心得,他的《养生论》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、较系统的养生专论。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、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。
《嵇康集》十卷书中,篇篇含养生之理,提出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的养生看法。
  魏晋之时,养生之学大兴,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: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,长生不老;二是认为“生死全由天,半分不由人。”嵇康针对这种现象,指出神仙不可能,如果导养得理,则安期、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。
  一、在他的重要著作《养生论》中,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,精辟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:提出形神兼养,重在养神。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,指出“由此言之,精神之于形骸,犹国之有君也。”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,神灭则形灭。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。
二、指出养生要重一功元益,慎一过之害,全面进行。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,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,寿命也不尽相同,勿以益小而不为,勿以过小而为之,防微杜渐,提早预防,积极争取长寿。
三、指出若不注重养生,耽声色,溺滋味,七情太过,则易夭折。“夫以蕞尔之躯,攻之者非一涂;易竭之身,而内外受敌,身非木石,其能久乎?”
四、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,坚持不懈,否则就不易有效。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,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,清心寡欲,守一抱真,并“蒸以灵芝,润以醴泉,唏以朝阳,缓以五弦”,就可以“与羡门比寿,与王乔争年”。
     可见,嵇康在养生问题上研究颇深。他自己也身体力行,其友人言:“与康居二十年,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”,他自己提的理论,几乎条条做到,但却犯了“营内而忘外”一忌,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,令人惋惜不已。
原文:
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,不死可以力致者;或云上寿百二十,古今所同,过此以往,莫非妖妄者。此皆两失其情,请试粗论之。
(世上有人认为:神仙能凭修炼学到,不死能凭努力得到。又有人说,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,从古到今都同样的,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,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。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。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。)
夫神仙虽不目见,然记籍所载,前史所传,较而论之,其有必矣。似特受异气,禀之自然,非积学所能致也。至於导养得理,以尽性命,上获千馀岁,下可数百年,可有之耳。而世皆不精,故莫能得之。何以言之?夫服药求汗,或有弗获;而愧情一集,涣然流离。终朝未餐,则嚣然思食;而曾子衔哀,七日不饥。夜分而坐,则低迷思寝;内怀殷忧,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,醇醴发颜,仅乃得之;壮士之怒,赫然殊观,植发冲冠。由此言之,精神之於形骸,犹国之有君也。神躁於中,而形丧於外,犹君昏於上,国乱於下也。
(神仙,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,但典籍记载,旧史的传闻,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,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。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,禀承天然,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。至于养生得法,从而享尽天年,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,下等的大约几百年,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。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,所以,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。
根据什么这样说呢?人们服药发汗,有时不能达到目的;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,就大汗淋漓;整个早晨不进食,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;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,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。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,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;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,那么,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。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,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,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;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,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,头发竖起,顶起帽子。从这些事例说来,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,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。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,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,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,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。)
夫为稼於汤之世,偏有一溉之功者,虽终归燋烂,必一溉者后枯。然则一溉之益,固不可诬也。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,一哀不足以伤身,轻而肆之,是犹不识一溉之益,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。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,神须形以存,悟生理之易失,知一过之害生。故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,爱憎不栖於情,忧喜不留於意,泊然无感,而体气和平。又呼吸吐纳,服食养身,使形神相亲,表里俱济也。
(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,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,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,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,枯死得晚一点。既然如此,那么,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!可是世上人常说,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,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,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,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,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上结出来一样。因此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,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,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。明白生机容易丧失,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。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,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。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,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,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,就能身体健康,气血调和;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,服食丹药保养身体,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,表里之间互相协调。)
夫田种者,一亩十斛,谓之良田,此天下之通称也。不知区种可百馀斛。田种一也,至於树养不同,则功收相悬。谓商无十倍之价,农无百斛之望,此守常而不变者也。且豆令人重,榆令人瞑,合欢蠲忿,萱草忘忧,愚智所共知也。薰辛害目,豚鱼不养,常世所识也。虱处头而黑,麝食柏而香;颈处险而瘿,齿居晋而黄。推此而言,凡所食之气,蒸性染身,莫不相应。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,害之使暗而无使明,薰之使黄而无使坚,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?故神农曰“上药养命,中药养性”者,诚知性命之理,因辅养以通也。而世人不察,惟五谷是见,声色是耽。目惑玄黄,耳务淫哇。滋味煎其府藏,醴醪鬻其肠胃。香芳腐其骨髓,喜怒悖其正气。思虑销其精神,哀乐殃其平粹。夫以蕞尔之躯,攻之者非一涂,易竭之身,而外内受敌,身非木石,其能久乎?
采用田种的方法,散播漫种,一亩田有十斛的收成,就叫做良田,这是天下通用的说法。殊不知道采用区种的方法,精耕细作,一亩田就能收到一百多斛。土地、种子都是一样的,但由于种植管理的方法不同,那么收成也就相差悬殊。如果认为商人不想有十倍的盈利,农夫没有收获百斛的希望,这是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迂腐看法。
常食大豆会使人身体重滞、行动艰难,过多地吃榆树皮、榆荚就会令人贪睡,合欢可以使人消除忿怒,萱草能使人忘掉忧愁,这是蠢人和聪明人都知道的事情。辛辣的大蒜会伤害眼睛,味道鲜美的河豚却不是营养品,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。虱子生在头上就会由白变黑,雄麝常食柏叶就会产生麝香,生活在山区的人颈部容易生瘿瘤,居住在秦晋一带的人们牙齿容易发黄。由此推广起来说,所有吃下去的营养物质,都会熏陶情志,沾染身体,没有什么不相感应。难道只是蒸染身体,使身体重滞、行动不便,却不能使身体轻捷矫健吗?难道只是损害眼睛使眼睛变暗,却不能使眼睛变得明亮吗?难道只是熏染牙齿使牙齿变得焦黄松脆,却不能使牙齿变得洁白坚固吗?难道只是雄麝食柏叶生成麝香,却不会有某物产生腥臊气味吗?
所以神农氏说:上品药延年益寿,中品药调理情志,确实是懂得了保养性命的道理,是要依靠药物的辅助保养达到的。可世上人不清楚这个道理,只贪图五谷,沉溺声色,眼睛被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迷惑缭乱,耳朵极力追求颓废淫荡的音乐,美滋厚味煎熬他的脏腑,美酒琼浆腐蚀他的肠胃,芬芳之品腐烂人的骨髓,狂喜暴怒悖乱人的正气,过度的思虑损耗其精神,哀乐不节残害其平和纯真的情绪。以这样渺小单薄的身躯,却受到来自不止一个方面的伤残;容易衰竭的身体,竟然内外遭受敌对的攻击,人的身体不是树木石头,怎么能够长久呢?
其自用甚者,饮食不节,以生百病;好色不倦,以致乏绝;风寒所灾,百毒所伤,中道夭於众难。世皆知笑悼,谓之不善持生也。至于措身失理,亡之於微,积微成损,积损成衰,从衰得白,从白得老,从老得终,闷若无端。中智以下,谓之自然。纵少觉悟,咸叹恨於所遇之初,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。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,而怒扁鹊之先见,以觉痛之日,为受病之始也。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,故有无功之治;驰骋常人之域,故有一切之寿。仰观俯察,莫不皆然。以多自证,以同自慰,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。纵闻养生之事,则断以所见,谓之不然。其次狐疑,虽少庶几,莫知所由。其次,自力服药,半年一年,劳而未验,志以厌衰,中路复废。或益之以畎浍,而泄之以尾闾。欲坐望显报者,或抑情忍欲,割弃荣原,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,所希在数十年之后,又恐两失,内怀犹豫,心战於内,物诱於外,交赊相倾,如此复败者。
(那种过分自以为是的人,饮食不加节制,因而患上多种疾病;贪恋女色而无厌倦,以致肾精乏缺;被风寒等邪气侵袭,被各种毒物伤害,往往半途夭折于各种灾难。世上人都知道嘲笑他不善养生而又哀悼其短命,说他太不会爱惜生命。至于保养身体不合理,在细微的地方疏忽,积累微小的毛病造成对身体的损害,多次累积成的损害造成的正气衰惫,由正气衰惫引起头发变白,从头发变白发展到衰老,又从衰老走向死亡,糊里糊涂地不明白原因。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,认为这是自然的事。即使稍有察觉,也都是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,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未显露苗头时就加以戒慎防备。这就像齐桓侯将死的疾患,却责怪扁鹊高明的预见一样,把感觉到病痛的时候,当作患病的开始。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已经酿成,却要在发展到严重阶段才进行抢救,所以就造成没有功效的治疗。在普通人中间奔走趋附,所以就只有普通的寿命。仰观宇宙天地,俯视万事万物,没有不是这个样子的。用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,用大多数人相同的情况自我安慰,说什么天地之间的道理,都是这样罢了。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,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,认为这不对;其次是怀疑虽然很少,却几乎不懂得从何处入手;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药,服一年半载,劳苦又无效验,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,于是又中途停止。有的人用涓涓细流似的补益保养身体,用奔腾洪流似的消耗损耗正气,却想要坐待明显报酬;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,割弃了荣华富贵的念头,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,所希冀的又在几十年以后,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,又恐怕失去长远的好处,内心犹豫不决,思想在内部交争,物质在外边诱惑,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,如此,终又导致失败。)
夫至物微妙,可以理知,难以目识,譬犹豫章,生七年然后可觉耳。今以躁竞之心,涉希静之涂,意速而事迟,望近而应远,故莫能相终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,而求者以不专丧业,偏恃者以不兼无功,追术者以小道自溺,凡若此类,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。善养生者则不然矣。清虚静泰,少私寡欲。知名位之伤德,故忽而不营,非欲而强禁也。识厚味之害性,故弃而弗顾,非贪而后抑也。外物以累心不存,神气以醇白独著,旷然无忧患,寂然无思虑。又守之以一,养之以和,和理日济,同乎大顺。然后蒸以灵芝,润以醴泉,晞以朝阳,绥以五弦,无为自得,体妙心玄,忘欢而后乐足,遗生而后身存。若此以往,恕可与羡门比寿,王乔争年,何为其无有哉?
(养生的道理十分微妙,可以从道理上了解它,却难凭眼睛看清它。譬如豫木、章木要生长七年之后才能分别。现在凭急于追求名利,好与人竞争的心情,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,盼望速成但见效缓慢,渴求近利却应验遥远,所以不能坚持到底。
很多人因为养生无效验就不寻求养生之道,而那些寻求养生之道的人,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失去了功业。单靠一端的人因为不全面而没有成效,单纯追求方术的人误入歧途使自己沉迷。凡是像这样几种情况而想长生的人,万人之中没有一个能够成功。
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,心地清静,行动平和,去除私念,绝少贪欲。懂得名利地位妨害品德修养,所以漠然视之,不去谋求,并不是思想上贪求而在行动上强行禁止;认识到肥美的食物伤害人的生命,所以抛弃它毫不顾惜,并不是内心贪恋而在行动上勉强克制。外界事物因为能使心受害就不留存于心,神气因为情志淳朴恬静就特别饱满。胸怀开朗没有忧愁,心情平静没有杂念。又用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持守真精,用和协天地之正气调养自己,二者日日增益身心,就能同于自然规律了。然后服食灵芝一类的药物以陶冶情志,饮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,沐浴朝阳以增进健康,抚琴作曲以怡悦心神,清净无为,怡然自得,身体轻健,心境高远,忘掉欢欣反而快乐增加,摆脱生命的牵挂,反而可以使身体长存,像这样坚持下去,差不多可以和羡门比长寿,和王子乔争永年,为什么没有延年益寿的可能呢?)
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美好学苑:太极禅网    

GMT+8, 2024-12-22 20:19 , Processed in 0.076222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